阿們:「阿們」原來是希伯來文,而變成希臘文、拉丁文及一切歐洲語,甚至變成了各地天主教、各基督宗教派、猶太教及回教教徒們在祈禱語文上用的術語,它的原意是「是,上主」或「但願如此」的意思。在新約之後,「阿們」被賦予更積極的意思,是「實在、確實」來表達祈禱者的肯定,肯定「天主會滿全祂的許諾,俯聽我們的祈禱」。這就是各地天主教會在祈禱中用「阿們」的意義及目的。

 

阿肋路亞:是基督徒用來讚美主的辭彙,希伯來語的音譯,用於敬拜中的歡呼,哈利路是“你們要讚美”。而“亞”是上帝的名字。「阿肋路亞」是舊約和新約禮儀上的一種歡呼。它的意義是「請你們讚美上主啊!」宣讀福音前的福音遊行,是耶穌基督以聖言的形式臨在於我們團體當中,因此我們高唱「阿肋路亞」,高唱「請你們讚美上主啊!」來歡迎耶穌基督的到來。

 

巴勒()斯坦:原指舊約時代培肋舍特人居住地,靠地中海的一個窄長的肥沃地帶,北起黎巴嫩南至西乃曠野,東至敍利亞西臨地中海,為亞歐非三洲交會區也就是以色列人所稱的福地,聖經上也稱為「客納罕地區」、「阿摩黎人地區」,今稱「聖地」。

 

猶太教:猶太教是以色列民族信奉的宗教。約在西元前1200年,亞巴郎領受天主的吩咐,往巴勒斯坦地定居(約今之以色列國)。以色列人後來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起國家,在耶路撒冷城建立首都及聖殿。在西元前586年,他們被巴比倫帝國所滅。後來,又被羅馬帝國統治,其後,他們被迫離開巴勒斯坦地區,開始其長達2000年的流亡生活。為了保存民族的信仰及文化遺產,流亡的猶太經師(稱為辣比)在各地開始編錄猶太教的經典,這些經典確立以色列人的信仰、思想、生活的規範等。猶太教的基本信仰-猶太教是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源頭。三者的共同特色就是信仰獨一真天主。猶太教相信天主看顧全人類,但卻特別揀選以色列民族,藉著他們將天主的福氣帶給全世界。猶太教的信仰基礎是聖經,特別是梅瑟五書,是天主給人遵守的永恆法則。這些法則又被猶太教歷代的經師澄清及注解,這一切看法收集成猶太教的經典,反映著猶太教信徒如何面對不斷變化的生活狀況,這些看法成為後來者的指引。

猶太教特別的生活方式-

守安息日:安息日是禮拜五日落到翌日的日落(猶太人的一天是從黃昏時算起,而不是從日出時算起的),他們在此期間不做任何工作,專心信仰的事情。

猶太教食物:猶太教徒不吃豬肉及無鱗的魚,不吃血,不吃奶類和肉類混合的食物(如:芝士漢堡飽)。

割禮:男孩子出生後八日,要切割包皮,作為與天主立約的標記。

宗教節期:新年──這是以色列人按信仰標準自我省察的日子。

     贖罪日──這是猶太教最天主聖、最嚴肅的節期,不可作任何工作,以色列人在此期間禁食、向天主承認自己的罪、祈求天主的赦免。

     逾越節──記念先祖在天主的幫助下出埃及的事蹟。

     五旬節──本來是初熟大麥的收獲節日,後來用來記念天主在西乃山賜律法給梅瑟。

     帳棚節──在此期間以色列人象徵性地住在帳篷裡,記念出埃及時在曠野漂泊的日子。

     聖殿光復節──記念西元前165年重新祝聖被希臘人褻瀆了的聖殿。

     普陵節──記念以色列民族從波斯王亞哈隨魯試圖滅絕以色列人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的日子。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4由來自波斯的基督宗教傳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傳教士景淨撰刻,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岩書並題額。碑身高197釐米,下有龜座,全高279釐米,碑身上寬92.5釐米,下寬102釐米,正面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碑額上部,由吉祥雲環繞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結的是基督宗教之“果”。這塊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歷經跋涉進入中國,沿著於闐等西域古國、經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他拜謁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國傳播基督宗教。此後唐太宗降旨准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默西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蹟等。碑文雖系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

 

思高聖經由思高聖經學會雷永明神父歷時十年,於一九六八年年底耕耘出的聖經譯本《思高聖經》,也稱《聖經》(天主教聖經)。與基督教聖經的主要區別在於《思高聖經》包括了基督教所沒有的七部書(巴路克、多俾亞、友弟德、瑪加伯上、瑪加伯下、智慧篇、德訓篇)。